Category: 山野專題
-
2022 遊「虎」山
饒玖才先生於《香港地名探索》一書內提到,香港的地名大致分為肖形、示位、說明、物產、用途、族性、祈願、歷史、掌故、宗教、風水及其他十二類。若有興趣了解多些香港地名的由來,除了《香港地名探索》,還可以看看他的《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上) - 港島與九龍》及《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兩本著作。 2022年為虎年,相信會有不少人到訪有虎字的地方湊湊熱鬧。大澳的虎山和香港島的龍虎山比較易行易到達。現結集曾走訪過有虎字的地方,有我特別喜歡位於新界東北的老虎笏及老虎石頂,還有西貢的白虎山,以及虎吼石河、老虎騎石、老虎頭郊遊徑和虎峽谷八條路線。 祝願大家新一年身心健康,喜樂自在,互相扶持。開心上落山,平安回家。
-
請問「問路石」
行山時有人喜歡看山、看水、看植物、看昆蟲……我並不熱衷走訪奇岩巨石,但卻會為「問路石」而走一趟。向來沒定期撰寫專題文章,過往的專題如 8/8灌溉水塘遊、11/11山火瞭望台遊、麥港鳳衛的藝術、慶春約七村等等皆是由興趣出發,今次也不例外。 每次看到「問路石」也兩眼發亮,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它的文章,奈何「問路石」的數量、地點及立石年份皆不詳,且參考資料極少,確是無從入手。前陣子跟老師談到「問路石」,我便下定決心寫這篇專題文章。除了分享行山時遇見過的「問路石」相片外,亦會加入行山路線,並會透過石上的文字及立石地點,尋找相關歷史及資料。當中作出了不少假設,亦提出了很多問題。希望可以從這些手工看似粗糙 (對我來說卻是美麗非常),但充滿溫度,並為大家指示過方向的石上看歷史。就算最終沒找到什麼資料也好,也至少可以為這些竪立了多年,或已倒下,或快將消失的「問路石」留下圖片記錄。 透過行山,除了看到不一樣的香港也因而了解更多本地歷史,才發現香港有多美有多珍貴。對我來說,盡量去記錄,見證將會消失或追溯已消失的東西,皆很有意義。這麼多年也沒人寫過關於問路石的文章,希望這篇記錄能引起大家對問路石的關注和討論。 這篇專題文章將會持續更新。(最近更新:27/2/2023)
-
慶春約七村
往新界東北行山,路途遙遠,因還未有大型發展,仍保留天然鄉郊的氣息,每次踏足都讓我感到平靜和喜悅。曾走過 犁三古道 | 苗三古道、媽騰古道 | 荔谷古道、荔枝窩、攀背頂、九蘆頭、鎖羅盆、小灘、牛屎湖 | 西流江、梅子林 | 蛤塘、吊燈籠、榕樹凹、紅石門、往灣西頂 | 東灣、吉澳、黃幌山、雞公嶺及群島考察,喜歡非常。去多了廢村,越感好奇,便開始找書看看新界東北的歷史,並不時更新舊有文章的內容。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不乏開心大發現,最驚喜的莫過於在1965年的報紙中,找到牛屎湖村一夜變成廢村的原因。除此以外,新界東北的寧靜和美景也是促成我寫這篇簡介「慶春約」七村資料及行山路線的專題文章。
-
11/11 山火瞭望台遊
還記得首兩個到訪的山火瞭望台,是在老人山及妙高台的芝麻灣和大帽山山火瞭望台,當時行山順道經過而已。及後行烏蛟騰郊遊徑時,發現烏蛟騰山火瞭望台之上及旁邊皆有標高柱,且瞭望台的設計跟之前看到的不同,為了解更多,便瀏覽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的網頁,這才知道全港有11個瞭望台。今年8月決定走訪全部瞭望台及請漁護署和地政總署提供其他相關資料。繼8/8灌溉水塘遊、麥鳳港衛的藝術後,11/11山火瞭望台遊便是我的第三篇專題。 根據環境局回覆立法會財委會的資料,得知在 2012至 2016年期間,發生了90宗影響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的山火,受影響範圍的總面積約為950公頃,相等於50個維多利亞公園的面積,確實驚人。在過去 5 年,漁護署每年平均花約 430 萬元進行植樹工作,以修復遭山火燒毀的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
-
麥鳳港衛的藝術—香港四大行山徑
自去年起便開始寫自己感興趣的山野專題,第一篇是關於香港8個灌溉水塘的 8/8 灌溉水塘遊。 郊野公園除了設有家樂徑、郊遊徑、自然教育徑、樹木研習徑、野外定向徑、健身徑、緩跑徑等外,四條長途徑 - 麥理浩徑、鳳凰徑、港島徑和衛奕信徑更是聞名。由於對這四條長途徑所知不多,於是開始找資料,也成為我的第二篇山野專題。
-
8/8 灌溉水塘遊
之前行山曾途經幾個灌溉水塘,好奇的我,便開始找資料,才得知香港有8個灌溉水塘 (1)。關於17個提供食用水的水塘資料有很多,但關於灌溉水塘的資料卻少之又少。於是聯絡了水務署和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感謝他們提供8個灌溉水塘的落成年份及提供灌溉設施的地區。 原來由1961至1971年,政府興建了7個為農民提供灌溉水的水塘,並將其中1個水塘轉為灌溉水塘,分別是黃泥墩、河背、清潭上 / 清潭下、藍地、洪水坑、鶴藪、流水響及十塱灌溉水塘。當中7個都在新界及1個在離島區。 為什麼8個灌溉水塘,7個都在新界區? 皆因元朗平原土地肥沃且有充足水源,早已有人在此立村及開墾耕種。於50年代,元朗和屯門更是香港最大的農業區,怪不得有5個灌溉水塘。(2) 現為大家簡單介紹這8個灌溉水塘。
-
鯽魚湖>北潭涌家樂徑>嶂上>北潭凹 (中伏篇)
天晴 / 31度 / 濕度50-70% 交通:在西貢巴士總站乘94號巴士,在「鯽魚湖」站下車 / 回程乘相同巴士回西貢市中心 感想:前段行走北潭涌家樂徑相當輕鬆,但往嶂上及下走北潭凹卻全程暴曬,兼有上坡及長命落山大石級。在盛夏走,甚為辛苦。 需時:約四小時 / 6.9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