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陰 / 19度 / 濕度 77-93%
交通:港鐵屯門站A出口,經杯渡路,在何福堂書院起步,往井頭上村北及麥理浩徑10段走 / 回程於泥圍乘搭輕鐵、小巴或巴士離開
感想:這條路線可以一次過遊覽美麗的藍地及洪水坑兩個灌溉水塘,確是不錯。但不喜歡行走全是水泥路的屯門徑,建議有經驗的行山人士可考慮行虎峽谷山路往藍地水塘。
需時:約四個小時 / 8.77km
**注意:洪水坑灌溉水塘於1963年落成,並沒有設置任何郊遊設施,若遊覽時需自行評估風險。請大家切勿在水管上行走,免破壞公物及發生意外。
MTR Tuen Mun Station>Pui To Road>MacLehose Trail Section 10>Tuen Mun Trail>Lam Tei Irrigation Reservoir>Lam Tei Quarry>Hung Shui Hang Irrigation Reservoir>Nai Wai
Transport: From MTR Tuen Mun Station Exit A, walk through Pui To Road to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oh Fuk Tong College, walk towards Tseng Tau Sheung Tsuen North and Maclehose Trail Section 10 / Return by taking minibus, bus or light rail at Nai Wai
Feeling: It is pretty good that we can visit two beautiful irrigation reservoirs in one go. Experience hikers may consider taking the hillside footpaths instead of the clement paths (Tun Mun Trail) to Lam Tei Irrigation Reservoir.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8.77km, around four hours
**Points to note: Hung Shui Hang Irrigation Reservoir was built in 1963 and no recreation facilities available for the public, visiting this reservoir would be at your own risk. Never walk on the pipelines as it could cause damage or accidents.
交通:MTR 屯門駅出口 A から出て杯渡路を経由して何福堂書院を起点としてそこまで歩き、そして井頭上村北と Maclehose Trail セクション 10 の方向に向かって歩く。帰りは泥圍でミニバス、バスまたはライトレールで。
感想:二つの灌漑用ダム湖が楽しめる。経験者は屯門徑の代わりに山のコースにして藍地ダム湖まで歩くのはおすすめだ。
距離と平均所要時間:8.77キロ、約4時間
**注意:1963年に完成された洪水坑ダム湖にはハイキング向けの施設はまったくないので安全の確認の上に歩こう。また、安全と環境保護のためパイプの上に歩かないでね。
在港鐵屯門站A出口出,沿杯渡路,向杯渡輕鐵站方向走,過馬路後在何福堂書院旁起步。入口看到井頭上村北及麥理浩徑10段的指示牌。
路上印有往郊野公園的黃色指示,不會走錯路。
選左方屯門徑。
屯門徑全是長梯級與水泥路,左方為樓景,對我來說,確實走得有點不爽。屯門徑有很多殊途同歸的分岔路,亦甚多遊人,不會迷路。
原來前陣子在水泥石級上放置軟墊的就是屯門徑。走畢屯門徑,到達虎地燒烤場後,右轉往藍地灌溉水塘。
在山上看到水塘旁有小徑,但當時找不到路下去,亦不敢冒險。後在虎地下去藍地灌溉水塘時才發現這條美麗且舒服的山路,真的可惜。忍不住走了一小段。
在屯門徑有一條分岔口,選虎地村方向走。經虎峽谷往藍地灌溉水塘。(請看文中下方路線圖的橙色箭咀)。
試想想,沿水塘旁的山路走,會多舒服。
走到水塘旁拍照,風景不俗,只可惜今天天色不佳。
行至水塘對岸,發現有標高柱,但在地正總署測繪處的網頁沒有找到這個標高柱的紀錄,相信已被棄用。
在水塘小休,吃著好友親手種的有機番茄,鮮甜多汁又味美,很開心,謝謝呀。
隨後依水壩旁的梯級離開。
離開藍地灌溉水塘後,需要略為找路往洪水坑灌溉水塘。
注意:當下降至平地,會經過民居及石礦場,在出口轉右接福亨村道上斜 (往石礦場的另一端)。起初以為不能內進,但發現石礦場閘門旁的左方有小路可走。
向前走一段,便看到水塘的指示牌,上這段斜路也要點力氣。
注意:上了第一個轉彎位後,選右路;逐上斜,再遇分岔路時轉左 (右路有不進單車、電單車及私家車進入的標誌)。
下走一段,便看到左方有梯級往洪水坑灌溉水塘。
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在屯門好像特別多高壓電塔。少有看到電塔這麼近水塘,藍地和洪水坑灌溉水塘皆有呢。
行過水壩的對面,有山路繞水塘而走。
沒想到水塘旁的山路相當明顯且開闊,但往前走,小徑變窄及枝葉略密。
這三個相信是承托水管的石柱。
洪水坑灌溉水塘於1963年落成,並沒有設置任何郊遊設施,若遊覽時需自行評估風險 (看到底板略見銹蝕)。請大家切勿在水管上行走,免破壞公物及有意外。
其中一部分沒有了底板,行走山邊時需小心。
看到有人在釣魚,十分寫意,很好奇會有什麼漁獲呢?
回望水壩,相當美麗。或許是人少的關係,覺得這裏特別清幽,要是有藍天白雲,那會是什麼的美景?
承托水管的石柱已變成植物的靠依。
今天沒繞水塘走得很遠,若下次晴天時再來,定必嘗試繞水塘走一圈。行回水壩的起點,相中左方近山,有路離開。
我們沿著左方的山路離開。
回望在水壩走來的小路。
路徑明顯且不難走。
途中遇見豬籠草,有趣有趣。《林務規例》(第96章第3條) 列明27種受保護的植物,豬籠草是其一。「任何人無合法辯解,不得售賣、要約售賣、管有、保管或控制以下任何植物或其任何部分」。無論有沒有條例,大家也要愛護郊野呢。
去年找灌溉水塘的資料時,才知道有洪水坑灌溉水塘,一直想一遊。後有媒體介紹,我怕人多,所以過了兩個月才去。今天既然去屯門,所以順道遊藍地灌溉水塘。個人覺得屯門徑太多人工修飾,盡是水泥路,行時覺得累外還覺悶。若下次再來,我會研究由屯門徑起步,經虎峽谷,向虎地村方向走,行山路小徑到藍地灌溉水塘。然後,嘗試圍繞洪水坑灌溉水塘行一圈,對於愛行山路的我來說,這條路線應該會行得舒服且吸引。
兩位好友和我都甚少到屯門,離開洪水坑灌溉水塘,行去泥圍,誤打誤撞行至藍地大街吃了一餐味美的,確是最開心的作結。
今天由何福堂書院起步,經屯門徑,不用一小時到達藍地灌溉水塘;約40分鐘至洪水坑灌溉水塘,後花40分鐘行至泥圍。今天連拍照及在水塘旁遊走,接近行了四小時。
其他的路線:
- 杯渡路>麥理浩徑10段>屯門徑>虎峽谷>行者池>藍地灌溉水塘>藍地石礦場>洪水坑灌溉水塘>福亨村道
- 青山公路青山灣段>華發街>華發遊樂場>麥理浩徑第10段>九逕山>屯門徑>麥理浩徑第10段>青山公路
- 丹桂村>洪水坑灌溉水塘>神鵰石>公庵山 (洪水山)>丹桂村
- 8/8灌溉水塘遊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 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 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