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麓古道在台灣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為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分,全長10.3km,現只開放錐麓吊橋>巴達岡駐在所>斷崖駐在所 (東進東出) 一段,遊人到達斷崖駐在所後,必須原路折返,來回6.2km。根據我的行山App紀錄,由起步的238.8米上行至古道最高點為812.2米,落差574米。
若想進入錐麓古道,必須於入園前 7至30天內申請入園證,平日限額96人,假日則156人。建議大家30天前申請,因名額很快會爆滿呢。(我在30天前申請,翌日再去看,名額已滿。) 網上有很多關於申請入園證的教學,在這裏不重複了,但想分享一些要留意的地方。在申請入園證時,必須要填寫留守人員的資料,留守人員是指不上山人員 (是入園人士的家人或朋友),必須為台灣籍人士。特別要感謝校友當我們的守護天使,她還笑說要我天天打電話給她呢。
注意:自2018/06/18起,進入錐麓古道只需要申請入園證,不再需要申請入山證。
錐麓古道每天開放時間為7:00 – 18:00,需於早上10:00 前進入古道。我們在台鐵花蓮站乘台灣好行的太魯閣線,8:00已抵達燕子口,將入園證、入山證、入山人員名冊、公約及每人台幣200元入園費交給職員,職員核對身分後,便會開鎖,讓我們進入錐麓吊橋。要是天氣不穩,古道可能會封閉,出發前記緊查看步道開放的資料。
慢慢步向吊橋,心情興奮。
從這裏進入古道,確實特別。
我最怕是天氣潮濕及樓級,起步時正下著毛毛雨,還要上長長長級,加上昨晚睡不好,我走得很緩慢。
古道的路況大致良好,大部分為石或木級,只有少部分較為崎嶇,這些部分也設有繩索方便遊人,相當體貼,只要小心慢走亦不難應付。
沿路指示清晰,不會迷路。每100米便有一木柱標示距離,我們看著……0.6, 0.7, 0.8……好友和我平日也有行山,上次往屋久島繩文杉,行了22km。這次只有6.2km,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長呢。
看到這些門柱便知道到了巴達岡駐在所。巴達岡是太魯閣族群的傳統部落,也是日治時期往來古道最頻繁的部落。這裏曾設有警局、學校、宿舍等設施。
經過巴達岡一號橋。
繼續行長長石級,終於到達最精彩的斷崖部分,我即時好精神。感謝阿天,上到來的時候,雨已停,天頗光,感激!
平日去行山,我最愛看見陽光和藍天白雲,每逢遇著陰天便沒心情。但這裏層巒疊嶂,有雲霧點綴,恍如仙境般,真心喜歡和亢奮。
整段路皆有扶手,感覺安全。
這些石,疊得不錯呢。
少部分較窄的路段設有圍欄。
感謝園區人員維修山徑及為入園人數設限,走在古道上沒有碰到太多人,感覺寧靜舒服,喜歡!
穿過其中一個山洞。
發現內有迷你佛像,很可愛。
朋友們看到相片都問:「這麼高,路又這麼窄,不怕嗎?」當時只有興奮,亦不覺險,完全沒有害怕。好友和我都沒有畏高,在812米高的斷崖上行來行去,不停拍攝,開心非常。我跟好友還邊走邊研究,要是遇到地震要如何自保。
古道位處立霧溪北岸,大理石相當堅硬,不易被侵蝕或剝落,故形成陡峭的斷崖。
路徑原只有30cm 闊,在1917年,日本人為方便行走及運載火砲,命原住民拓闊小徑。原住民以繩索綑腰,由斷崖頂垂吊而下,再鑿洞埋入炸藥來拓闊路徑,過程必定相當危險。
在山上天氣變化甚大,加上在高地,我覺得頗冷,尤其在斷崖駐在所。我們在斷崖駐在所小休,吃點東西後便回程。
職員看到我們從吊穚行回來,便為我們核對身分及開鎖,安排和管理也很好。
要不要去錐麓古道?不妨考慮以下幾點:
- 根據公園的步道分級,古道屬登山型。建議大家穿著行山鞋,攜帶足夠裝備如手套、行山杖、傘、衣物,以及食物和水
- 古道暫時只開放東進東出一段 (來回6.2km),路程雖然不長,但要上及落各約600米,需要一定體力
- 古道設有開放時間,建議早點起步
- 斷崖路段位處800米高,路況雖好,但路徑不算寬闊,畏高者不宜
- 要有心理準備,古道隨時會因天氣情況而關閉
- 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有落石。我們乘車往太魯閣途中突然聽到巨響,司機下車檢查,才知有拳頭般大的石頭擊中車身
在花蓮地震前,已訂了往花蓮的機票和住宿。去旅行當然沒必要冒險,但距離我們起飛還有兩個月時間,好友和我也有共識,在出發前看情況再決定是否起行。個人覺得天災、橫禍、意外、病痛等皆無常,無論你身在何處,緣分來了…… 還是隨遇而安吧。我們留在花蓮四天,多感恩沒遇到天災、意外、不順或不快的事情,在太魯閣的一天還有公車為我們擋落石。可以平安和玩得這麼開心,真的要多謝阿天、多謝花蓮、多謝好友的提議及行程安排 😀
今天由吊橋起步,行約40分鐘至巴達岡駐在所,再行約1小時便踏入斷崖路段。在斷崖路段不時停下來拍照,抵達斷崖駐在所花約1小時,原路折返至吊橋約個半小時。今天連休息及拍照,全程花約四個半小時。
以下是今天的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
參考資料:
「錐麓古道」,太魯閣國家公園 (網上資料 2018年)。檢索日期:2018年5月1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