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天晴 / 16.5-25.5度 / 濕度 71-92%

交通:在港鐵上水站A出口,乘的士或小巴 59K 往來打鼓嶺12號警崗
感想:很喜歡今天的路線,難度不高,但景點極多。礦場遺址環境獨特,且蓮麻坑村甚多古建築,確是非常值得一遊。
需時 | 長度:約五小時 / 8.26km

Ta Kwu Ling Police Division Post 12>Lin Ma Hang Village>Lin Ma Hang Mine Cave no. 3>Mill>Mine Cave no. 5>Mine Cave no. 6>Kong Shan>Lin Ma Hang Village>Residence of Ip Ting-sz>Lin Ma Hang Village>Lin Ma Hang Road

Transport: Take taxi or minibus no. 59K (Lin Ma Hang) to and from Ta Kwu Ling Police Division Post 12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8.26km, around five hours

上59K小巴前記緊要看清楚,小巴是往香園圍還是蓮麻坑。我們要乘前往蓮麻坑的小巴,才可到達打鼓嶺12號警崗。在警崗下車後,沿蓮麻坑路向前走。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K.A.A.A. 是嘉道理農業輔助會 (The Kadoorie Agricultural Aid Association) 的縮寫,約於1959年間,修建小屋作為辦事處,並在附近興建一個養豬場,供一些生活窮苦的村民養豬。他們需得到村長推薦,再經過輔助會審批,合資格人士會獲發一頭母豬和所需飼料,並得到配種和增產的協助。(1)

除了瀏覽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網頁有關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的資料外,非常建議大家看看香港記憶網頁,有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及戰後香港農業社會的特藏。《戰後新界發展史》書中第三章,亦有詳盡介紹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昔日輔助會曾幫過不少村民改善生活。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行至禁區牌前,轉右上山。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再看到御用Model的背影,很高興。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這段下山路並不易走,又斜又跣,我步步為營,幸好不長。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鐵絲網外至蓮麻坑村一段蓮麻坑路為禁區,我們沿網內走。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向著小屋方向走一小段。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再轉左走。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上山。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然後落山。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經鐵梯下去後,橫過水閘。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便到達蓮麻坑村,我們就是要避開這一小段禁區。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蓮麻坑村並非禁區,可沿車路行入村。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村內遊樂場左後方有洗手間。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若不用去洗手間,往村的第一個路口則轉左上山。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若一直上,便會到達礦山,我們則轉左走。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小徑較想像中平坦好走。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這一小段較濕,幸好有人放了大石,不用一腳泥濘。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不確定建築物的用途。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偶有小上落。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另一較大建築物,疑似儲物室。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觀測站?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左邊有路下去磨坊,因有一群遊人正行上來,所以我們繼續直走,先去看三號洞。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沿路走,看到礦場遺址。早於19世紀初,蓮麻坑已有礦業活動。多年來有不少以個人或公司名義申請開採權,如遮打爵士、中國礦業冶煉公司、容覲彤以及香港礦業公司等等。(1)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自1915年至1958年,蓮麻坑礦洞斷斷續續由不同人士及公司申請牌照經營。主要開採可製造子彈的鉛,以及其他金屬如鋅、鐵及銅等。礦場曾大規模開採,最盛之時,曾聘用大量礦工。據記錄1938年初聘用了500名礦工,1939年3月人數已達1,000人,10月更達2,000人。當時礦工曾分三班工作,每班工作8小時,即24小時開採。(1)(2)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據戰後重新測量的記錄,當時的礦坑大致有五層,包括一、二、三、五及六 (當地人習慣稱為一、二、三、五及六號礦洞)。一號礦洞位近邊界路,在1950年代,洞口已被磚石填封。二號礦洞在海拔100米左右,三、五及六號礦洞則位處海拔100-200米。最大是六號礦洞,由3個約6-8米高的洞口連接而成,內裏四通八達。(2)

到達三號礦洞。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看罷三號洞沒再走遠,便原路折返。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走樓梯下去磨坊。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離開樓梯,轉右走便看到磨礦的磨坊。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礦石經這三個洞口下來,再經輸送帶運至磨機。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磨碎後的礦石經槽道下去一個又一個平台,再行處理。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沿樓梯下去,可走到每層平台。好友給這兒起了一個既貼切又充滿詩意的名稱 —「時間的沙漏」。我們即唱「時間早一秒一秒走」……後才想起這首歌是《時間的初衷》哈。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礦場的設施主要分布在一條流經礦場的河溪兩邊,包括礦坑、磨房、工人及員工宿舍、礦場辦事處、診所、倉庫及炸藥庫等。據《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一書的礦場示意圖,過斷橋後,可通往宿舍、診所及倉庫。辦事處 (大班屋) 則近新桂田警崗附近。(2)

在 hkmaps.hk 找到1975年的地圖,可清楚見到礦場的建築物及通往建築物的樓梯。有這地圖,下次可以跟著走走看。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此為網上截圖,版權屬於 www.hkmaps.hk


經斷橋過對面看看,沒走遠便回頭。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看看大石坡。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便原路返回山上。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返回剛才下來的地方後,轉左走。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前行一小段便轉右上山。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到達大石坡的頂部。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在此小休,看著麥景陶碉堡 (礦山)及大小梧桐山 。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向麥景陶碉堡 (礦山)方向行。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行不久便到達五號礦洞。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沒久留便離開。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再前行,走入另一個五號礦洞。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兩次在蓮麻坑,頭燈也失靈,激氣。幸好好友有帶,否則錯過這美麗的一幕。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我叫著好友不要動「照向左多一些」「照高一些」「身向前轉」「頭向後望」…… Model真不易做。難得拍下這張滿意的極地探險照 (騙),哈。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還有另一張照騙。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我們三人在洞內拍照後,便高高興興的上六號礦洞。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這段路比較崎嶇,當然上較落為好。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通往較大的六號礦洞。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蓮麻坑礦場和蓮麻坑河為蝙蝠和淡水魚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分別於1994年及2007年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3)(4) 關於蓮麻坑的生態可看2009年《山水傳奇》之隱世桃源 – 蓮麻坑,當中有詳細介紹蓮麻坑內的蝙蝠和淡水魚。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為了保護遊人及蝙蝠,某些礦洞已被圍封。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戰時日本人在開採過程中,破壞了礦柱,令礦道出現大規摸塌陷。東江縱隊亦曾破壞礦場,以阻止日軍利用資源製造武器。戰後礦場雖然恢復開採,但自1951年設立禁區後,礦場運作受到頗多限制,只是細規模的開採。後因颱風、沒有足夠人手、工潮,加上鉛價下跌等因素,最終礦場於1958年6月30日停產。政府於1962年4月13日收回礦場,自此荒廢。到了1964年,政府更頒令不再發牌照經營礦場。(1)(2)

漁護署將會在紅花嶺郊野公園建遠足徑,設置康樂設施,以及活化蓮麻坑鉛礦遺址成為開放式博物館。(5)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參觀後便離開。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回望礦洞。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在這兒看到吊鐘花有點意外。據嘉道理農場於2003年7月在蓮麻坑進行研究及調查的報告,發現多達217個植物物種,當中有吊鐘的記錄。(1)(6)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我們從這兒上來。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轉左可往紅花嶺紅花寨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我們則轉右往礦山及下去蓮麻坑村。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麥景陶碉堡共有七座,分別是伯公坳、礦山、南坑 、瓦窰、白虎山、馬草壟及白鶴洲。前五座位於沙頭角,後兩座位於打鼓嶺及米埔。

麥景陶碉堡 (礦山) 於2009年12月18日被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參看古物諮詢委員會的資料及照片,「麥景陶碉堡 (礦山) 位於蓮麻坑附近,是七座麥陶碉堡中海拔第二高的一座,作用是守衛邊境阻止非法入境者潛入。碉堡建於1949至1953年,當時大量難民由中國來港。1949年警務處處長麥景陶 (MacIntosh Forts) 遂決定興建 下令興建多座觀察哨站 (碉堡),加強邊境的防衛。碉堡日夜均駐有守衛,肩負堵截非法入境者的重任。由於礦山碉堡無法使用遙控設備,因此現時每晚仍有一名警察駐守。」(7) 沒想到還有警員駐守呢。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走917級樓梯下去蓮麻坑村。上次原路上落快閃蓮麻坑6號礦洞,行近2,000級。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沿車路向左走。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蓮麻坑為雜姓客家村,由張、官、劉、冼、曾、葉姓村民組成,以葉姓人口最多,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單在蓮麻坑村,已有一座法定古蹟及四座三級歷史建築。分別為葉定仕故居、葉氏宗祠、官氏宗祠、蓮麻坑古橋及34號村屋。

我們在村公所旁入村。記緊戴口罩及將聲浪減低。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很快便看到於2014年12月4日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34號村屋。(8)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這是村內其中一間規模較大的中式傳統民居,建於1925年,為葉氏族人擁有。由於沙頭角早年盜賊多,村屋裝有鐵門及堅固的窗框。(8)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直走便到達風水塘,不過我們先轉右往葉定仕故居。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興建葉定仕故屋時也建造這座石橋,方便往來蓮麻坑村。石橋由花崗石砌成,石墩作菱形,除利水流亦減退水流所造成的衝擊。(1)(2)(9)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葉定仕故居約建於1908年,仿照孫中山先生於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而興建。葉定仕為沙頭角蓮麻坑葉氏第八世祖,他積極推動及支持革命運動。1936年,他偕家人重回蓮麻坑定居,1943年逝世。故居於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10)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關於葉定仕及他的故居的資料頗多,這兒不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看故居內的展板、葉定仕故居修復工程項目簡介或《葉定仕 : 新界原居民中的辛亥革命元老》一書。(11)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孫中山先生銅像由村民籌款興建,於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12月30日舉行揭幕典禮。(1)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參觀後便原路離開,往風水塘。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官氏宗祠於2010年8月31日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官氏與村內其他姓氏相比,屬少數民族,只有三戶。不知為何旁邊的關帝廟沒有被評級。(12) 今天沒有參觀葉氏宗祠。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風水塘除儲水聚財之意,亦可養魚和調節氣候的功能。據村民所說,昔日這兒相當繁華,於休息日時會有近萬人聚集。當時有很多店舖,亦有賭檔。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離開蓮麻坑村,原路返回禁區前的蓮麻坑路,乘小巴離開。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一早已計劃好,待好友回港,便同遊蓮麻坑村及礦場遺址。上次特意快閃蓮麻坑六號礦洞探探路,今次除了去六號礦洞,還看看磨坊、三號及五號礦洞,以及蓮麻坑村的法定古蹟、歷史建築和風水塘。

著實很久沒三人同行,我好像小學生去旅行一樣,昨晚興奮難眠。今天一同吃過早餐才起步。大家邊走邊說,十分開心。很喜歡今天的路線,難度不高外,景點很多,礦場遺址環境獨特,確是非常值得一遊。我為兩位好友在礦洞內拍攝的照片,是我拍過最滿意的人像照,當然是因為models出色的原故。以這兩張相作為兩次蓮麻坑之行的featured images,有意思。最後,要感謝阿天放晴,令今天過得十分圓滿。

今天由警崗起步,行約35分鐘至蓮麻坑村。行約1小時至三號礦洞,原路往來磨坊、平台及斷橋花約1小時。走約15分鐘至五號礦洞,多走20分鐘至六號礦洞。由六號礦洞行回蓮麻坑村花約30分鐘,參觀葉定仕故居及風水塘,原路返回蓮麻坑村約30分鐘。最後行回蓮麻坑路約30分鐘,全天行約5小時。

附近的路線: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 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此路線地圖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今天曾到訪磨坊、斷橋,以及三、五及六號礦洞。打鼓嶺12號警崗>蓮麻坑村>蓮麻坑3號礦洞>磨坊>5號礦洞>6號礦洞>礦山>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風水塘>蓮麻坑村>蓮麻坑路


(1) 蘇萬興、劉蜀永。《蓮麻坑村志》。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
(2) 阮志。《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3) 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 No. 54 Lin Ma Hang Lead Mines, Town Planning Board Section Planning Department. 13 August 1994.
(4) 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 No. 68 Lin Ma Hang Stream, Town Planning Board Section Planning Department. 6 July 2007.
(5) 「建議中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未定案地圖供市民查閱」。漁農自然護理署 (網上資料:2022年12月2日)。檢索日期:2022年12月25日。
(6) A Pilot Biodiversity Study of the eastern Frontier Closed Area and North East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June-December 2003, 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Corporation. April 2004.
(7)「1444 幢歷史建築物簡要 (298)」,古物諮詢委員會。檢索日期:2022年12月3日。
(8) 「1444 幢歷史建築物簡要 (N90)」,古物諮詢委員會。檢索日期:2023年2月1日。
(9) 「1444 幢歷史建築物簡要 (794)」,古物諮詢委員會。檢索日期:2023年2月1日。
(10) 「香港法定古蹟-新界(93)」,古物古蹟辦事處 (網上資料 2022年5月25日)。檢索日期:2023年2月1日。
(11) 「新界沙頭角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修復工程 工程項目簡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網上資料:2010年8月)。檢索日期:2023年2月2日。
(12) 「1444 幢歷史建築物簡要 (984)」,古物諮詢委員會。檢索日期:2023年2月1日。

Leave a Reply

Blog at WordPres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