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天晴 / 26-34度 / 濕度 65-86%

交通:港鐵上水站乘 57K 小巴往來長瀝
感想:全山路,不險亦沒太大難度,有無盡山景,除了美麗外還相當幽靜。
需時:約三小時/ 3.74km
**注意:這條路線樹蔭不多,要量力而為。請穿著合適,攜帶足夠裝備如手套、行山杖,以及帶備足夠食物和水。全程均沒有指示牌,雖然路線明顯,亦建議由熟路人士帶領或預先下載路線,並開啟App跟著走。新手及夏天不宜。

Cheung Lek>Ngau Tam Shan>Cheung Lek

Transport: Take minibus no. 57K (near MTR Sheung Shui Station), get off at Cheung Lek / Return by taking the same minibus to MTR Sheung Shui Station.

Feeling: Enjoy pretty much the hike today, love the tranquility and astonishing views along the trail.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3.74km, around three hours

** Points to note:  Limited shade, please wear proper gears, bring along the hiking stick, gloves and stock up before you go. Without trail signage, better accompanied by experienced hikers or with the help of hiking app. Not suitable for inexperienced hikers and not suggest to go in Summer.

今天由長瀝起步往牛潭山,繞一圈回長瀝。到達長瀝後,轉左走。魏氏宗祠後方便是牛潭山。長瀝>牛潭山>長瀝

沿小樹左方的車路行。長瀝>牛潭山>長瀝

在白屋前,轉右走。長瀝>牛潭山>長瀝長瀝>牛潭山>長瀝

繼續沿車路走。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雖然很熱,但天氣這麼好,極開心。長瀝>牛潭山>長瀝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行完一段車路後,轉右上山。長瀝>牛潭山>長瀝

山徑非常清晰。
長瀝>牛潭山>長瀝

也頗斜。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附近有越野電單車場,電單車聲陪著我們上山。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今天稍後會由此脊下山,返回長瀝。長瀝>牛潭山>長瀝

氣溫很高,還要一直上山,汗流不停。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一直以為這山稱為雞公嶺,拜讀黃垤華先生的《香港山嶺志》,才知早在清朝及在《新安縣志》的記錄,這山已分為桂角山和雞公山。《香港山嶺志》有桂角山、雞公山、牛潭山及麒麟山的詳盡資料及有考究名字出處,幾近每個山頂、山坡、山谷,以及巨石等皆有其舊有名稱或俗名,真的非常厲害。桂角山三峰鼎立,分別為羅天頂 (高585米)、大羅天 (572米) 及龍潭山 (550米)。(1)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往牛潭山時,我眼不離桂角山。長瀝>牛潭山>長瀝

這段上山路也頗斜亦有碎石,但不險也沒大難度。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在牛潭山上設置碉堡,視野廣闊。
長瀝>牛潭山>長瀝

終於到達牛潭山頂。長瀝>牛潭山>長瀝

嘩!太美了!好像去了日本及瑞士。

在小休時,好友說:「我已經找了如何駕車去雞公嶺及計劃了行山路線。」我問:「你不是已經去過了嗎?」好友回:「你還未去嗎,一定要跟你去一次。」感動得我,像雪條遇熱熔了一樣,謝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這張相說明了什麼是局部地區天氣。長瀝>牛潭山>長瀝

邊行邊有留意天氣狀況,雖然雨帶距離我們頗遠,但為免有危險,我們小休後便盡快下山。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山上遺留不少舊軍事設施,還有被植物遮蓋的戰壕,要小心行走。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曾走過的麒麟山長瀝>牛潭山>長瀝
繼續下山。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回望由牛潭山下來的路。長瀝>牛潭山>長瀝

話說三年半前,曾由古洞南路起步,跨過麒麟山,在往牛潭山的途中有熱衰竭的狀況。就在這沒名字的小山坡上大休,回氣後便改往長瀝離開。今次終於完成了那下半場。

那次的經歷提醒我,每次行山都不能掉以輕心,要不時留意自己的狀態和天氣情況,要定時休息和補充水份和能量。長瀝>牛潭山>長瀝

很美的天色與山景,看極也不厭。長瀝>牛潭山>長瀝

據《香港山嶺志》的資料,牛潭山分大牛潭山及小牛潭山。而大牛潭山的英文名字為 Snowdon (譯史諾頓峰)。 (1) 看葉榕先生的《香港行山全攻略軍事遺跡探究 (港島篇)》一書時,發現1936年香港防衛政策地圖上,牛潭山的名稱為 Snowdon。(2)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我們覺得風景好,所以在此小休。現在才知道,這兒名為湖洋山 (高 224米);好友坐在的位置,名為牙婆石。(1)長瀝>牛潭山>長瀝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長瀝>牛潭山>長瀝

我還很記得這段極斜山路,上次是坐著般,慢慢向下移動,哈。長瀝>牛潭山>長瀝

相片左下方,有電塔的位置名為竹園山 (高140米),昔日為竹林,故有此名。(1)長瀝>牛潭山>長瀝

中段坡度轉緩。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最後沿車路行回長瀝。長瀝>牛潭山>長瀝

這張相片是今早起步時拍的,看到我們回程的路。長瀝>牛潭山>長瀝

當好友問我行牛潭山好不好時,我即答:「在那兒跌倒就在那兒站起來!哈!」行山初期不知自己的體能,亦沒察覺天氣變化,曾差些中暑。這幾年走過不少山頭,越加小心。還是那句吧,自己性命自己負責,去玩也是為開心,沒必要冒險。

好友說得沒錯,很多人喜歡天陰,較涼時去行山,不像我愛盛夏愛太陽。但你看今天的相,盛夏的顏色真的美不勝收。(這個行山網址的相,全部也沒有調過色的。)幸有好友們願意陪我癲,多感恩。

今天由長瀝起步,行約20分鐘至上山入口,多行約1小時至牛潭山。由牛潭山返回長瀝約1小時20分鐘,全天行約3小時。

附近的路線:

以下是今天的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

可用 TrailWatch App 或在 trailwatch.hk 網站計劃及下載路線,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長瀝>牛潭山>長瀝

長瀝>牛潭山>長瀝

天晴 / 21-29度 / 濕度 77-91%

(1) 黃垤華。《香港山嶺志》。香港:商業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
(2) 葉榕 。《 香港行山全攻略 軍事遺跡探究(港島篇) 》。香港: 正文社出版有限公司 ,2017年。

 

Leave a Reply

Blog at WordPres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