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 / 25-29度 / 濕度76-87%
交通:港鐵大埔墟站乘的士或駕車往來鳳坑家樂徑入口
感想:離開減龍脊下去埔谷,山徑不難走,風景不錯,並可一遊谷埔五至二肚及新屋下,喜歡。回程經鳳坑家樂徑離開,輕鬆。
需時|長度:約四小時 / 8.65km
**注意:需要找路亦要走略密山徑,新手不宜。路線亦略長途,需要體力。建議由熟路人士帶領或預先下載路線,並開啟App跟著走。請穿著合適,攜帶足夠裝備如手套、行山杖,食物和水。
Fang Hang Family Walk>Kam Lung Ridge>Ng To Leng>Ng To> Sze To>Sam To>Yi To>Kuk Po San Uk Ha>Kam Lung Ridge>Fung Hang>Fung Hang Family Walk
Transport: Drive or take taxi to the entrance of the Fang Hang Family Walk
Feeling: Enjoy the views along the path from Kam Lung Leng to Kuk Po and love rambling along the tranquil idyllic villages.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8.92km, around four hours
**Points to note: Need to find the path to Kuk Po and have to walk through dense vegetation, not recommend to beginner. Better accompanied by experienced hikers and with the help of map or hiking app. Please wear proper gear, bring along the hiking stick, gloves and stock up before you go.
上次走減龍脊,覺得風景不錯,但回程經白梨山、聚門嶺至減龍脊一段全是蕨類植物,纏腳難行。所以決定要再來減龍脊,但選鳳坑上落,較為輕鬆。
我們駕車至鳳坑家樂徑入口。
過往只顧跑去新界東北老遠的舊村落,現在才走走鳳坑家樂徑。
走一段樓梯後,已有不俗風景。
走在康莊大道,高呼輕鬆之際,便要轉走捷徑。
要手腳並用上攀,來個大反差,哈。
很快便踏入減龍脊,下望鹿頸、南涌。
路轉緩。
揚起的花粉入了眼,相當不適。
我著好友說些令我傷心落淚的事,好等淚水沖走入眼的物質。他說:「無法去日本。」哈哈!
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
終於看到美麗的雞谷樹山界石,開心極了。後才知還有一塊朱藍界石,我走漏眼了。這塊山界石實在太美,雞谷樹下 (前稱雞谷樹吓) 為沙頭角十約中的第八約,當中還包括南坑尾、南涌、鹿頸、七木橋和石板潭。(1) 在減龍脊上看到的雞谷樹山界,為山下雞谷樹下村的分界。雞谷樹下及河瀝背兩村村民皆姓朱 (在鄉事方面,河瀝背村劃入雞谷樹下);而鄰近的鹹坑尾村村民則姓藍。(2) (3) (4) 界石上的朱藍為兩村村民的姓氏。
我愛問路石多於界石,若有興趣,可參看請問「問路石」的專題文章。
「塊界石好靚!」「真的好靚!」我重重複複說過不停,煩死人呢。
五肚嶺上風景很好。
離開減龍脊,轉向谷埔方向行。
山徑清晰,緩緩而下。看到谷埔及沙頭角海。
這條山路相當好走,就只有這一小段比較斜及跣,但有繩扶助,謝謝Models示範。
美麗的竹林路。
看到石芽頭、尖光峒及老虎石頂。
臨近五肚一段略密,下降至五肚有美麗的參天大樹,讓我想起屋久島。上次去屋久島幸運地遇著好天氣,我喜歡放晴的屋久島。
在新建往牛屎湖的郊遊徑也有幾棵大樹和以樹幹作級的山徑,喜歡。
到達五肚。
從相片的右方下來。
往昔日的盈生農莊看看。
原來16年前已有動、植物助養計劃,非常有創意。幸好還有蘋果日報這篇「短線遊:谷埔農莊過萬隻小蜜蜂等你助養」報導,才可以看到盈生農場的舊貌及相當吸引的客家菜。看罷這篇報導後,令我更加覺得要好好記錄在郊野吃到的美食。
五肚瀑布與竹林,好像去了日本一樣。我想在這兒Staycation呀!
荒廢了的燒烤設施。若農莊重開,我樂意來吃客家菜及燒烤呢。
參觀後便原路離開。
這兒有不少柚子樹,想起報導曾提到農莊有龍眼、荔枝、木瓜、桃、柚、黃皮及柑桔等果樹。若還有助養計劃的話,我一定會助養荔枝呀!可以每年來吃樹上摘下來的荔枝,應該開心死了。
這棵大樹的橫枝,讓我想起榕樹凹村。
清幽寧靜。
盈生農莊的範圍甚廣,以前可以在這空地吃客家菜。就這樣荒廢了真可惜。一路走來,發現地方相當整潔,不知是不是有村民定期來打掃?
四肚範圍。
行著行著,感覺像走在荔枝窩的小徑一樣。
看到不少鷺鳥跟著牛隻,好奇問好友,才知這些是牛背鷺。牛背鷺是唯一不吃魚,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常跟隨牛或水牛,藉以捕食牛經過草叢或水草而受驚四飛的昆蟲;也因常在牛背上歇息,所以得名牛背鷺。繁殖期間,頸和部分背部的羽毛會變成鮮明的橙色。(5) (6)
二肚範圍。
今天輕鬆遊,預備去松記開餐,高興。
在分岔路口看到一直沒留意的盈生農莊招牌。
谷埔的「谷」是山谷,「埔」是平坦的耕地之意。清代初期,已有何、楊、宋、李、邱及鄭等多姓人在谷口海旁建村,並建宗祠或家祠。最先建立的村落稱為老圍,村民以務農為主。隨著人漸多,耕地日見不足,便沿溪谷上開闢梯田,在河谷兩側的岸坡建屋,客家人稱這種聚居地貌為「肚」。
自北至南排列,按數字次序命名。最北稱為一肚或大肚,其餘的依次為二、三、四及五肚。後來嫌大肚之名不雅,而改稱新屋下。二次大戰後初期,谷埔的農耕,曾有一段頗為興盛時期。但到1960年代初,新界農業逐漸式微,村民陸續移居海外。(7)
在谷埔遊走,常看到屋頂上刻有「蘭桂騰芳」四字,原來是子孫顯貴發達之意。《幼學瓊林》 卷二「椿萱並茂,蘭桂騰芳」意為父母俱存,子孫發達。據說中環蘭桂坊一名源自蘭桂騰芳。
沒有了盈生農莊,幸好還有松記士多,要多珍惜。
根據時任輔政司的駱克爵士於1899年提交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當時谷埔的人口為500人。(8) 可不少人呢。
吃飽後,便沿岸邊的水泥路行往鳳坑。
鳳坑村。
回程路上,谷埔、鳳坑的遊人極多。幸好好友駕了車來,不用久候小巴。在鳳坑家樂徑是排著隊般走,我先遊人先走。戴著口罩上樓級氣喘如牛的我,正好可以休息一下。
上到平地,我們決定試試走捷徑避開人群。離開鳳坑家樂徑,轉左上樓級往墓地。
隨後在密林中走一小段便豁然開朗。
很快便接回鳳坑家樂徑,省了不少路程。
到達鳳坑家樂徑觀景台,當時四周被植物遮擋,沒什麼景觀。(後再來,部份植物被清理,才發現景觀一流。)
最後沿家樂徑返回起點。
開首也說了,為何又來減龍脊。新界東北美景處處,沒必要只迫在鹿頸、鳳坑與谷埔的沿海水泥徑。走走少人的鳳坑家樂徑、減龍脊,再閒悠看看五、四、三、二肚也是不錯選擇。我真的想走訪新界東北每條小徑,看看每處的獨特風景。
今天由鳳坑家樂徑起步,行約半小時至雞谷樹山界石,再走約個半小時至五肚。在五、四、三、二肚悠閒走走看看花約1小時。吃飽後,由谷埔返回鳳坑家樂徑起點約1小時。全天悠閒慢走行了約4小時。
附近的路線:
- 鳳坑家樂徑>雞谷崗>金龍脊(減龍脊)>鳳坑>谷埔>尖光峒坳>石芽頭>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鳳坑家樂徑
- 鳳坑家樂徑>雞谷崗>鳳坑>谷埔>坳背嶺>榕樹凹>谷埔>鳳坑>雞谷崗>鳳坑家樂徑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減龍嶺>五肚>四肚>三肚>二肚>谷埔新屋下>白梨山>聚門嶺>減龍脊>五肚嶺>減龍嶺>烏蛟騰郊遊徑>降下坳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亞媽笏>分水凹>荔谷古道>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鹿頸>雞谷樹下>鳳坑>水浸咀排(連島沙洲)>谷埔>亞公坳>榕樹凹>榕樹凹灣>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鹿頸>雞谷樹下>鳳坑>谷埔>坳背嶺>亞公坳>榕樹凹>榕樹凹灣>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鹿頸>雞谷樹下>鳳坑>谷埔>鹿頸
- (沙頭角避風塘>荔枝窩碼頭-乘艇)>山塢>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老圍>(谷埔碼頭>沙頭角避風塘-乘艇)
- 鹿頸>鹿頸機槍堡及觀測台(高峒)>鹿頸陳屋>鹿頸黃屋>鹿頸
- 鹿頸>鹿頸機槍堡及觀測台(121山頭)>鹿頸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請問「問路石」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 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1) 阮志。《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蔴坑村說起》。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 有限公司,2012年。
(2) 梁煦華。穿村 — 鄉郊歷史、傳聞與鄉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郊野公園之友會,2004年。
(3) 蕭國健。《香港新界東北部鄉村之歷史與風貌》。香港:顯朝書室,2014年。
(4) 「雞咁腳行山 新春迎大運」。成報 (網上資料 2017年2月12日),檢索日期:2020年11月12日。
(5)「濕地教室 – 鳥類」,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濕地公園。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4日。
(6) 「生物小圖鑑 – 牛背鷺」 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 Hong Kong Fishpond Conservation Scheme。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4日。
(7)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8) 劉智鵬主編。《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