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時天陰後轉天晴 / 25-29度 / 濕度76-87%
交通:港鐵大埔墟站乘20R小巴或的士,在新娘潭路與烏蛟騰路交界下車 / 回程在烏蛟騰乘20R小巴、的士或巴士275R (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服務)至港鐵大埔墟站
感想:離開減龍脊下去埔谷,山徑易走,風景不錯,並可一遊谷埔五至二肚及新屋下,喜歡。回程上白梨山,經聚門嶺至減龍脊前的山徑全為蕨類植物,舉步維艱,中至後段亦沒景觀,建議只原路上落至聚門嶺,從高角度看沙頭角海及谷埔。
需時|長度:約六小時 / 8.65km
**注意:降下坳沒有網絡覆蓋,建議預先下載地圖及路線,或帶備地圖。從白梨山,經聚門嶺至減龍脊一段需要找路。
Kong Ha Au>Wu Kau Tang Country Trail>Kam Lung Leng>Ng To> Sze To>Sam To>Yi To>Kuk Po San Uk Ha>Kam Lung Ridge>Ng To Leng>Kam Lung Leng>Wu Kau Tang Country Trail>Kong Ha Au
Transport: Take minibus no. 20R (near MTR Tai Po Market Station) or taxi, get off at the intersection of Bride’s Pool Road and Wu Kau Tang Road / Return by taking minibus no. 20R, taxi or bus no. 275R (only on Sundays and Public Holidays) at Wu Kau Tang to MTR Tai Po Market Station.
Feeling: Enjoy the views along the path from Kam Lung Leng to Kuk Po and love rambling along the tranquil idyllic villages. But the trail back to Kam Lung Ridge is full of ferns, make every step difficult.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8.65km, around six hours
** Point to note: No mobile phone network coverage in Kong Ha Au, please download the map and the route beforehand, or bring a map.
記得第一次來降下坳,走烏蛟騰郊遊徑是因為想去烏蛟騰山火瞭望台。當時計劃走訪全港11個山火瞭望台,了解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多個部門為防止山火,所付出的努力。詳情可參看11/11山火瞭望台一文。
水泥級接水泥級。
由降下坳起步,上行約半小時,便離開烏蛟騰郊遊徑,轉入警告牌旁的山徑。
經過減龍嶺,行一小段金龍脊,便轉向谷埔方向下山。
景觀不俗。
山徑清晰,緩緩而下。
看到谷埔及沙頭角海。
這條山路相當好走,就只有這一小段比較斜及跣,有繩扶助。
喜歡竹林路。
看到石芽頭、尖光峒及老虎石頂。
臨近五肚一段略密。
美麗的參天大樹,又讓我想起屋久島。
到達五肚了。
從相片的右方下來。
來過谷埔很多次,但原來沒到過五肚!
昔日為盈生農莊,原來16年前已有動、植物助養計劃,非常有創意。幸好還有蘋果日報這篇「短線遊:谷埔農莊過萬隻小蜜蜂等你助養」報導,才可以看到盈生農場的舊貌及相當吸引的客家菜。
好像去了日本一樣。
五肚瀑布。
荒廢了的燒烤設施。若農莊重開,我樂意來吃客家菜及燒烤呢。
參觀後便原路離開。
這兒有不少柚子樹,想起報導曾提到農莊有龍眼、荔枝、木瓜、桃、柚、黃皮及柑桔等果樹。若還有助養計劃的話,我一定會助養荔枝呀!
看到這些大樹,讓我想起榕樹凹村。
好友拍得很美的一張相。我看到有一群蜜蜂而卻步。
四肚範圍。
盈生農莊的範圍甚廣,以前可以在這空地吃客家菜。就這樣荒廢了真可惜。一路走來,發現地方相當整潔,不知是不是有村民定期來打掃?
行著行著,像去了荔枝窩一樣。
自由自在。
看到不少鷺鳥跟著牛隻,好奇問好友,才知這些是牛背鷺。牛背鷺是唯一不吃魚,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常跟隨牛或水牛,藉以捕食牛經過草叢或水草而受驚四飛的昆蟲;也因常在牛背上歇息,所以得名牛背鷺。繁殖期間,頸和部分背部的羽毛會變成鮮明的橙色。(1)(2)
二肚範圍。
鄭氏家祠有點失修。
在分岔路口看到一直沒留意的盈生農莊招牌。
谷埔的「谷」是山谷,「埔」是平坦的耕地之意。清代初期,已有何、楊、宋、李、邱及鄭等多姓人在谷口海旁建村,並建宗祠或家祠。最先建立的村落稱為老圍,村民以務農為主。隨著人漸多,耕地日見不足,便沿溪谷上開闢梯田,在河谷兩側的岸坡建屋,客家人稱這種聚居地貌為「肚」。
自北至南排列,按數字次序命名。最北稱為一肚或大肚,其餘的依次為二、三、四及五肚。後來嫌大肚之名不雅,而改稱新屋下。二次大戰後初期,谷埔的農耕,曾有一段頗為興盛時期。但到1960年代初,新界農業逐漸式微,村民陸續移居海外。(3)
在谷埔遊走,常看到屋頂上刻有「蘭桂騰芳」四字,原來是子孫顯貴發達之意。《幼學瓊林》 卷二「椿萱並茂,蘭桂騰芳」意為父母俱存,子孫發達。據說中環蘭桂坊一名源自蘭桂騰芳。
沒有了盈生農莊,幸好還有松記士多,要多珍惜。
根據時任輔政司的駱克爵士於1899年提交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當時谷埔的人口為500人。(4) 可不少人呢。
小休後,便沿海邊的水泥路向鳳坑方向行。
來來回回,終在這兒附近找到上白梨山的入口。
入口有點難找,亦沒絲帶,開App找路較好。
初段有些石級,很快便是極密的山徑。此路線約年多前由行山隊所開。
上沒多久,已可從高角度看沙頭角海。
面前的路仍是這樣。
還是第一次從高角度看水浸咀排。
可以看到山徑是多密。
繼續在蕨海中緩慢前進。
邊行邊撥開植物,大家一身花粉。
首次從這角度看谷埔,感覺新鮮。
今天看不到連島沙洲。
看到剛才到訪過的五、四、三、二肚及新屋下。
記得上次往吉澳雞公嶺的小徑滿是蕨類植物,相當纏腳,跟這兒相比,實是小意思了。
終於暫且離開一下密徑。
又打回原形。在初段看到山徑這麼密時,也有想過回頭。沒想到這一段持續地密,走至中段時,回頭或前行已沒大分別,便決定繼續行程。好友問我會如何定性這條路線時,我答:「駕車適宜。」大家即哈哈大笑。
終於接回減龍脊,大家即時歡呼!
沿金龍脊上五肚嶺,最後在減龍嶺接烏蛟騰郊遊徑返回降下坳離開。
腳踏烏蛟騰郊遊徑時,大家再次歡呼!我無聊的問,為我們這個行山小隊改一個什麼名字好?不用幾分鐘,已有代表性的中及英文名稱。而我將這無聊事認真做,還設計了隊徽,哈。
很快又再出現「好『東』西」環節了。若你常在密林中走,而行山鞋仍是要挷鞋帶的話,可以試試Berluti Knot。以往在密林中走,植物纏腳,上落途中不容易亦覺麻煩去挷鞋帶。自好友提議我用Berluti Knot後,走在多密的林中也沒有失手,真的省卻不少麻煩。
直接跳到2:00看示範吧!
由減龍脊轉下去谷埔的路線不難行,風景不錯,還可輕鬆遊遊五、四、三、二肚及新屋下,開心非常。後戲在後頭,回程上白梨山經聚門嶺,在接回減龍脊之前,全是纏腳的蕨海,舉步維艱,就這短短一段便花去接近兩個半小時。在白梨山及聚門嶺可以高角度看沙頭角海及谷埔,值得一遊,但只建議前段原路上落。雖然後段緩慢前進亦沒景觀,但難度不高,我這位新界東北控還是十分樂意一遊,期待大退潮日子的東北五咀之行。
今天由降下坳起步,沿烏蛟騰郊遊徑走約30分鐘,轉往金龍脊。下去五肚花約1小時。在五、四、三、二肚悠閒走走看看及小休花約1小時。後找路上白梨山,經聚門嶺,接回減龍脊花約2小時20分鐘。最後沿減龍脊,經五肚嶺及烏蚊騰郊遊徑返回降下坳約1小時。今天共行約6小時。
附近的路線: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亞媽笏>梅子林>荔谷古道>荔枝窩>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亞媽笏>分水凹>荔谷古道>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鳳坑家樂徑>雞谷崗>金龍脊(減龍脊)>鳳坑>谷埔>尖光峒坳>石芽頭>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鳳坑家樂徑
- 鹿頸>雞谷樹下>鳳坑>水浸咀排(連島沙洲)>谷埔>亞公坳>榕樹凹>榕樹凹灣>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鹿頸>雞谷樹下>鳳坑>谷埔>坳背嶺>亞公坳>榕樹凹>榕樹凹灣>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鹿頸>雞谷樹下>鳳坑>谷埔>鹿頸
- 鳳坑家樂徑>金龍脊(減龍脊)>五肚嶺>五肚>四肚>三肚>二肚>谷埔新屋下>鳳坑>雞谷崗>鳳坑家樂徑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三椏涌>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石水澗>石墜下瀑>烏龜潭>石水澗>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橫排>印洲塘郊遊徑>三椏灣>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小灘>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荔枝窩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亞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蛤塘>梅子林>分水凹>烏蛟騰
- 烏蛟騰>亞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新娘潭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牛屎湖>西流江 – 綑岸)>(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西流江 – 新建郊遊徑)>(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大峒>觀音峒>紅石門村>乾門咀>盪排頭>紅石門>鹹魚埕>牛頭角>牛角涌>迷椏走廊 (黃竹涌、馬尿水)>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新娘潭
- 烏蛟騰>苗三古道>(三椏村>往灣 – 乘艇)>往灣西頂>(往灣>東灣>三椏村 – 乘艇)>犁三古道>烏蛟騰
- 吊燈籠看日出(南脊上東脊落)
- 慶春約七村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 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1) 「濕地教室 – 鳥類」,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濕地公園。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4日。
(2) 「生物小圖鑑 – 牛背鷺」 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 Hong Kong Fishpond Conservation Scheme。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4日。
(3)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4) 劉智鵬主編。《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