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 / 20.3-27.2度 / 濕度 48-77%
交通:港鐵東涌站近B出口乘23號巴士,在總站「昂坪」站下車 / 在滿東邨乘39M巴士回東涌
感想:這條路線輕鬆易走,木魚山上風景極好。首次在大嶼山看到問路石,相當興奮。
長度 | 需時 :約三小時 / 7.62km
**注意:往木魚山上的小徑略密,建議由熟路人士帶領,新手可以開行山App跟著走或由心經簡林後方原路上落。
Ngong Ping>The Wisdom Path>Muk Yue Shan>Dong Shan Fa Mun>Fa Mun Traditional Path>Shek Mun Kap>Mun Tung Estate
Transport: Take bus no. 23 (near MTR Tung Chung Station Exit B) to Ngong Ping / Return by taking bus 39M at Mun Tung Estate to Tung Chung.
Feeling: Easy but a bit long hike, the views at Muk Yue Shan is gorgeous. So delighted to see the stone waymarker in Lantau.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7.62km, around three hours
**Points to note: Better accompanied by experienced hikers and with the help of hiking app. Inexperienced hikers may retrace your footsteps to The Wisdom Path.
平日在昂坪起步,多是走些難度高的路線如一樹洞、羅漢塔、走深石脊落東澳古道;又或是走西狗牙嶺、閻王壁在昂坪離開,難得今天走輕鬆路線。原計劃駕車至東涌經石門甲上去法門古道找問路石,但因突然放晴,所以即改去昂坪走走木魚山,然後經法門古道、石門甲返東涌。
由「大茅蓬」改名為寶蓮禪寺,這幅平原亦名為「昂坪」。四周未有正式名稱的山嶺,亦以佛教人物或法器,分別名為彌勒山、蓮花山和木魚山。(1)
維修中的大佛好像積木。
在昂坪下車後,按指示往心經簡林。
心經簡林相當多人,沿石級上走。
後方有小路上山,不用一分鐘便遠離人群。
還有這個鳳凰山與心經簡林的合照,喜歡。
路況不俗亦清晰。
後轉為略密路段。
行不到20分鐘,便到達開揚的地方。這個角度加上今天的天氣下看鳳凰山,實在驚喜。接著我們又說起過往走過的西狗牙嶺、鳳鳥脊、鳳峰及鳳尾脊路線,相當開心。
繼續前行。
續上山。
今天較遲起步,不夠時間往石獅山,所以走至此便回頭。
返回剛才的位置,要離開木魚山了。
不經不覺便走完木魚山。若不是正進行維修的話,會看到大佛的側面。
有山路在比丘尼塔旁下去車路,沿大路走。
向鳳凰山方向行。
沿指示向彌勒山郊遊徑、地塘仔往東涌市中心、昂坪營地、昂坪戴維斯青年旅舍方向行。
看到往地塘仔郊遊徑的指示及東山法門便對了。
在昂坪東及西兩面入口,各建有一座小牌坊。東涌的人會經東面來,牌坊刻有「東山法門」,另一面則刻有「魚躍鳶飛」。有對聯 「到此已為無俗慮,上來自覺有天然」。皆為半角僧明慧所書,由英國人貝納褀大律師所建。(2) 今天才發現背面的四字及對聯跟筏可和尚於《大嶼山誌》的文字及圖片記錄不同,不知道何時曾重修。另,我很好奇貝納褀是何人,於是便去找資料。原來貝納褀 (Brook Bernacchi) 曾在昂坪寶蓮寺旁建大茶園,種茶養馬並居於「覺蓮苑」。他亦是赤柱香港航海學校創辦人之一,並為低下階層及弱勢社群提供讀書及工作機會,是位大善人。(3)
大澳、鹿湖及石壁的人會經西面來,牌坊刻有「海天一境」四字。此牌坊於12/12/2019 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跟據古物諮詢委員會的資料,海天一境牌坊建於 1930 年代,在修建昂平路之前,從大澳或鄰近地方往寶蓮禪寺須經此山徑及牌坊。額枋正面刻有「海天一境」四字;背面則有「風平浪靜」及下款「筏可」字。額枋的兩面均飾有一對四葉紋飾 (又稱柿蒂紋),頂部飾以三角形山花,底部則呈階梯狀設計。方柱兩面刻有筏可大和尚所書的對聯「願乘雲水毋疲滄涯入寶所 行仰高山歷過崎嶇自坦平」及「大路在前須分明認去 一肩擔下當努力將來」。這兩副對聯已被複製到現時寶蓮禪寺的山門牌坊上。大家可按此觀看牌坊的相片。 (4)
穿過東山法門牌坊,走法門古道。
上次就是在涼亭旁上山往一樹洞,回想起來也驚,哈。
續走水泥徑。
遠望青山。
經過大大小小的寺廟、佛堂及靜修室,為免打擾當然保持肅靜。
不走寶林禪寺及金剛塔,轉右走水泥徑。
向石門甲方向行。
沿水泥路走,經過無數佛寺。我們從左方下來水吟橋。
在穚頭找到這塊問路石。首次在大嶼山看見問路石,所以特別興奮。亦因為這石而看了1958年出版的《大嶼山誌》,對昂坪及寶蓮禪寺了解多些。若有興趣可看請問「問路石」一文,內有這塊問路石的記錄。
看完問路石,繼續走法門古道。
上次走茶壺咀脊、南天門,就是從北峰嶂脊下來地塘仔郊遊徑回石門甲道。
這一段也不短,後走石門甲道,臨近東涌路轉走一幽靜又開闊的水泥徑。大家亦可以在東涌路乘巴士至東涌。
最後才接東涌路,在滿東邨乘巴士回東涌,再駕車離開。
當初行山純為了運動和看風景,但漸漸對走過的地方感興趣,便看起歷史來。就是這樣越走越多地方,越看越多書;越看得多書便驅使我走更多的路,見證將會消失或追溯昔日的故事。在自己住了多年以為熟悉的地方,走過看過才發現知得極少。說香港大又不算大,但要走進湮沒的山徑、古道與廢村,尋找過往的歷史,才發現工程浩瀚。感恩自己有這片小小的樂土,我會努力用腳用手好好記錄。
特別感謝兩位好友,無論每次我有什麼特別的專題,他們都樂意相陪和全力支持,計劃路線,同遊山火瞭望台、廢村,一齊找問路石……可以一同研究和記錄,既快樂又幸福。
今天由昂坪起步,輕鬆慢走及拍攝,花約1小時至木魚山,其後經法門古道、石門甲至滿東邨約2小時,全天行約3小時。
附近的路線:
- 昂坪>鳳凰徑第4段>昂坪360救援徑>彌勒山郊遊徑>彌勒山轉向站>老鴉咀>深石脊>東澳古道>深石村>南田>深屈
- 昂坪>鳳凰徑第4段>昂坪360救援徑>彌勒山郊遊徑>彌勒山>彌勒山郊遊徑>昂坪
- 嶼南道>石壁郊遊徑>西狗牙嶺>閻王壁>小鳥回頭石>斬柴坳>鳳凰徑第3段>昂坪
- 蔴埔坪道>塘福懲教所>鳳凰徑第10段>茶壺咀脊>茶壺咀>南茶棧道>南天門>鳳凰徑第3段>北峰嶂脊>北峰嶂>地塘仔郊遊徑>石壁凹>石門甲道
- 昂坪>彌勒山郊遊徑>彌勒山>彌勒山郊遊徑>昂坪
- 伯公坳>鳳凰山>昂坪
- 羗山道>石壁郊遊徑>昂坪
- 港鐵東涌站>山下>小指峰>萡刀屻>天書壁>港鐵東涌站
- 港鐵東涌站>黃龍坑道>赤鱲角新村>石獅山>禾寮墩>赤鱲角新村>港鐵東涌站
- 港鐵東涌站>觀景山>虎地灣灰窰>東涌小炮台>馬灣涌>東涌炮台>逸東邨
- 逸東邨>東涌炮台>候王廟>䃟頭>田心>鱟殼灣>沙螺灣村>䃟石灣>深石村>南田>深屈>深屈灣>新洲>寶珠潭>大澳 (東澳古道)
- 白芒>婆髻山>東涌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 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1)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2) 筏可和尚。《大嶼山誌》。香港:寶蓮禪寺,1958年。
(3) 「香港那些年:大嶼山絕種好人」,蘋果日報 (網上資料 2013年5月28日),檢索日期:2021年5月30日。
(4) 「1444 幢歷史建築物簡要 N258」,古物諮詢委員會。檢索日期:2021年6月2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