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時天晴後轉天陰 / 21-27度 / 濕度67-84%
交通:港鐵大埔墟站乘的士、20R小巴或巴士275R (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服務),總站「烏蛟騰」下車 / 回程乘的士,相同小巴或巴士回港鐵大埔墟站
感想:喜歡漫遊幽靜的古道和古村。今天找到另一條由亞媽笏通往荔谷古道的山徑,份外高興。
需時|長度:約四個半小時 / 10.83km
**注意:這條路線略長途,需要體力,建議由熟路人士帶領,開啟行山App找路。
Wu Kau Tang>Wu Kau Tang Country Trail>Ma Tang Ancient Trail>A Ma Wat>Lai Kuk Ancient Trail>Mui Tsz Lam>Kop Tong>Mui Tsz Lam>A Ma Wat>Ma Tang Ancient Trail>Wu Kau Tang
Feeling: Enjoy rambling along the tranquil ancient trails and idyllic villages. It is pretty happy to find another trail that connect A Ma Wat and Lai Kuk Ancient Trail today.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10.83km, around four and a half hours.
**Points to note: The trail is a bit long, better accompanied by experienced hikers and with the help of map or hiking app.
今天又來新界東北,是想在蛤塘開餐跟好友慶祝生日及找古道。而這篇主要分享我們尋找一條由亞媽笏通往荔谷古道中段的山徑 (可參看文章下方路線圖所指的古道) 和問路石。
曾試過經不同路線去過亞媽笏、梅子林及蛤塘,路況及詳情可參看以下連結: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亞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蛤塘>梅子林>分水凹>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亞媽笏>梅子林>荔谷古道>荔枝窩>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亞媽笏>分水凹>梅子林>蛤塘>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
我們駕車至烏蛟騰,在小巴站旁起步,向谷埔、荔枝窩及亞媽笏方向行。
沿路有小溪相伴,清澈見底。注意切勿污染村內的食用水。
走了長長但坡度尚緩的石級。
往荔枝窩方向走。
山路平緩又有樹蔭,很舒服。
續往荔枝窩方向走。
在到達亞媽笏指示牌前,轉左走。以媽字為名的地方或其鄰近地方,多與天后有關及建有天后廟,因福建人尊稱天后為娘媽或媽娘。(1) 亞媽笏確有一間小型天后廟,但早已荒廢。
之前曾走過這山徑,當時路經略密,走一段後已沒路。今次再走,山徑闊多了。
離開小徑,下去看看荒廢的田野。
李氏於1755在亞媽笏建村 (2),根據時任輔政司的駱克爵士於1899年提交的《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亞媽笏人口曾有60人。(3)
看到有路便上去看看,但因偏離我們想找的山徑越來越遠,所以便原路折返。
返回剛才下來的清晰山徑,繼續前行。
記得上次走至這兒已沒路,今天發現有路可走。
看見有路又四處走走。
除了田基還有小橋。
這兒有十分多分岔路,我們開著行山App跟著原定計劃的路線走。
到達開揚山坡。
據介子描述,這山坡上有名為「南螺朝北斗」的墓穴,是這個嗎?(4)
墓穴四周的雜草被清除及有不少溪錢,相信最近有人來過拜祭。
在山坡小休後,返回剛才來的山徑,從下方離開。
山徑清晰又易走,相當意外。
最後接回荔谷古道。每次在新界東北找到未到過的山徑,我總是特別興奮!感謝前人開通這條曾湮沒的古道。
我們就是從相片右下方行出來。遊人看到我們突然從林中跳出來都很意外,紛紛走入這小徑看看。
這塊問路石就在小徑出口附近,因被植物遮蔽,視線受阻,怪不得上次行荔谷古道時沒看見。石上所指的左路,是經荔谷古道往荔枝窩,而右路就是我們今天由烏蛟騰經亞媽笏走來的小徑。行過這山徑後,便知道這塊問路石仍發揮指示功效。
若有興趣,可參看請問「問路石」專題文章,內有介紹這塊問路石。
找到這塊問路石及山徑,我極開心。隨後行荔谷古道往梅子林。
這是荔谷古道旁的小斜坡,好友走下去是為了撿走遊人掉的垃圾。就在這處便有十多個飲品罐及膠樽,令人氣憤。不要隨處掉垃圾,行山時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真的很基本吧!亦不是只是行山時才要注意。走入社區分享多年,見盡不少服務大家的清潔工都是年事已高的長者,超過70歲甚至年屆80的也遇過不少。我有個習慣,不將垃圾掉在天橋或斜路上的垃圾桶,就是不想加重清潔工推著垃圾車上落大斜路的負擔。
行至分水凹有一塊立於民國九年,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的「創修荔枝窩村直達東和墟大路小序」石碑。碑文提到的東和墟便是今天的沙頭角墟,從文中得知在未修建此路前,村民得攀山越嶺才能往東和墟墟市。
在分岔路口,選向荔枝窩方向行。
在下一個分岔路口,除看到珠門田及梅子林的指示牌,亦有這塊問路石。請問「問路石」專題文章內亦有介紹這塊問路石。沿指示轉向梅子林方向走。
行約15分鐘便到達梅子林。就在這兒碰到好友,他第一句便說:「你又來,你真的很喜歡新界東北。」大家即哈哈大笑。說喜歡,又怎及他呢?為保育,他出錢出力設立沙頭角故事館;推動慶春約七村的梅子林復村、藝術創作及成立梅子林故事館,當然還有美麗海岸關注組定期舉辦清潔海灘活動等等,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再走7-8分鐘便到達蛤塘。
即試試發哥的老婆餅,好吃。若碰到剛出爐便好了。
誠心祝願好人一世平安、健康及充滿喜樂。
柴火煮食,特別有風味。因之前找不到發哥的電話,所以無法預訂一些特別客家小菜,就吃些蔬菜和炒米,也很高興。
留意一些特別的客家小菜需預訂。
這兒有兩隻超美麗又高貴的貓貓。
感謝發哥請我吃桔仔,樹上摘,甜甜酸酸極好吃。發哥打算多種果樹,期待很快可以在這兒吃到樹上摘的荔枝。
吃飽便離開了。
經梅子林、亞媽笏,再走媽騰古道回烏蛟騰。
今天來新界東北,找了一塊問路石,還找到問路石上所指右往的古道,兼首次在蛤塘發記士多開餐為好友慶生,特別高興。加上今天走的路線很輕鬆,又有緣碰見好友可以閒聊一會,確是開心。去年開始寫一篇關於問路石的專題文章,非常感謝兩位好友全力支持,身體力行陪我尋石。
今天由烏蛟騰起步,行約40分鐘至亞媽笏。在亞媽笏古道遊走,四處看看,再到達有名穴的小山丘,再接回荔谷古道約1小時。由荔谷古道,經梅子林至蛤塘約50分鐘。後由蛤塘返回烏蛟騰約1小時40分鐘,全天行約4小時10分鐘。
附近的路線: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三椏涌>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石水澗>石墜下瀑>烏龜潭>石水澗>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亞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蛤塘>梅子林>分水凹>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亞媽笏>分水凹>荔谷古道>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烏蛟騰>九担租>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新娘潭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亞媽笏>梅子林>荔谷古道>荔枝窩>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亞媽笏>荔谷古道>梅子林>蛤塘>梅子林>亞媽笏>媽騰古道>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亞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亞媽笏>分水凹>梅子林>蛤塘>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小灘>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荔枝窩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牛屎湖>西流江 – 綑岸)>(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西流江 – 新建郊遊徑)>(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大峒>觀音峒>紅石門村>乾門咀>盪排頭>紅石門>鹹魚埕>牛頭角>牛角涌>迷椏走廊 (黃竹涌、馬尿水)>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新娘潭
- 烏蛟騰>苗三古道>(三椏村>往灣 – 乘艇)>往灣西頂>(往灣>東灣>三椏村 – 乘艇)>犁三古道>烏蛟騰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 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 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1) 司馬龍。《新界滄桑話鄉情》。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 有限公司 ,2003年。
(2) 蕭國健。《香港新界東北部鄉村之歷史與風貌》。香港:顯朝書室,2014年。
(3) 丁新豹、任秀雯。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人文散步》。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4) 「新界東北面面觀」 。介子 (網上資料2002年)。檢索日期:2020年11月15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