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新界東北行山,路途遙遠,因還未有大型發展,仍保留天然鄉郊的氣息,每次踏足都讓我感到平靜和喜悅。曾走過 犁三古道 | 苗三古道、媽騰古道 | 荔谷古道、荔枝窩、攀背頂、九蘆頭、鎖羅盆、小灘、牛屎湖 | 西流江、梅子林 | 蛤塘、吊燈籠、榕樹凹、紅石門、往灣西頂 | 東灣、吉澳、黃幌山、雞公嶺及群島考察,喜歡非常。去多了廢村,越感好奇,便開始找書看看新界東北的歷史,並不時更新舊有文章的內容。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不乏開心大發現,最驚喜的莫過於在1965年的報紙中,找到牛屎湖村一夜變成廢村的原因。除此以外,新界東北的寧靜和美景也是促成我寫這篇簡介「慶春約」七村資料及行山路線的專題文章。
新界東北地區的發展跟19世紀初設立的東和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東和墟成立之前,住在沙頭角海附近村落的居民均須長途跋涉,遠赴深圳趁墟,極為不便。(1) 沙頭角地區主要是新遷入的客籍人士,自東和墟成立後,村民紛紛建舖開業,並定農曆一、四、七日為墟期。他們為了加強競爭和防衛能力,鄰近百多條村落迅即組成以沙頭角為中心的十約。其中第九約又名「慶春約」。墟市原名為桐蕪墟,後改稱為東和墟,據說是新安縣東部十約村落和衷共濟的意思。(2) 1898年後,因沙頭角分屬中英兩方 (南部八約的土地租與英國,北面兩約位於中國境內),自此兩地村民往來不便,東和墟便繁榮不再。(3)
十約所屬村落:
第一約:沙魚涌各村 (中國境內)
第二約:鹽田各村 (中國境內)
第三約:上下保牛 (欄窩、暗徑、沙井頭、元墩頭、官路吓、山嘴)
第四約:蓮蔴坑
第五約:擔水坑、新村、木棉頭、塘肚山、沙欄吓、榕樹澳
第六約:上下麻雀嶺、石橋頭、鹽灶吓、大塱、烏石角
第七約:上下禾坑、坳下、萬屋邊、崗吓
第八約:南涌、鹿頸、雞谷樹吓、南坑尾、七木橋、石板潭
第九約:又名「慶春約」:荔枝窩、鎖羅盆、三椏、牛屎湖、梅子林、蛤塘、小灘
第十約:又名「南約」:烏蛟騰、橫山腳、阿媽笏、涌尾、涌背、金竹排、橫嶺頭、大小滘、九擔租、苗田仔、紅石門、坭頭石 (4)
在海盜橫行,治安不佳的日子,村落之間的結盟變得相當重要。不但可以守望相助,還可以團結一致對外。(5) 鄉約除有助發展墟市經濟外,亦設有鄉規約束民眾,並會興辦學校教育村內子弟。這些鄉規與傳統便成了鄉約的獨有文化。(2)
在搜集資料時,發現不少書籍所列的七村皆不同,幸得好友分享《沙頭角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紀念特刊》,才能確定慶春約七村為 荔枝窩、鎖羅盆、三椏、牛屎湖、梅子林、蛤塘及小灘。(5)
「慶春約」以荔枝窩為中心,為維繫宗族情誼及商議修橋、築路或祭典等事宜,定每隔十年舉行太平清醮,以籌謝神恩及求神庇佑。小瀛學校除了是慶春約七村子弟就讀的校舍外,亦是「慶春約」七村公所及節慶活動中心。(6) 現為有記,為遊人提供食物。一連四天的慶春約太平清醮於2019年12月13-16日,詳情可參看慶春約記。
1. 荔枝窩
曾姓族人於1671年遷入荔枝窩,黃姓族人則於1735年遷入,全村村民皆為客家人,以漁農為業。根據時任輔政司的駱克爵士於1899年提交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中,荔枝窩有300人居住。於1975年出版的《香港九龍新界地名志》所夾附的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荔枝窩有455名村民。(1)
「慶春約」七條鄉村,以荔枝窩村最具規模。在分水凹的分岔路口看到一塊立於民國九年「創修荔枝窩村直達東和墟大路小序」的石碑。碑文提到的東和墟,從文中得知在未修建此路前,村民得攀山越嶺才能往東和墟墟市。此路便是由荔枝窩村的曾、黃兩個最大家族出資修建。(1)
慶春約記【慶春約村長訪問系列:荔枝窩村】(請點選Watch on Facebook)
行山路線: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荔枝窩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阿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蛤塘>梅子林>分水凹>烏蛟騰
- 烏蛟騰>阿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阿媽笏>梅子林>荔谷古道>荔枝窩>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2. 鎖羅盆
黃姓族人於1775年由荔枝窩遷至鎖羅盆。(7) 鎖羅盆一名的由來據說是因山谷形似田螺,且谷前海灘退潮時,露出如鎖形狀的礁石,儼如鎖著谷口,故稱鎖螺盤,後才稱鎖羅盆。(6)
於1899年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中,並未有鎖羅盆人口的紀錄。在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中,鎖羅盆有170人。村內有所啟明學校,但早已荒廢。(1)
翻查資料發現,1959年10月19日華橋日報的報導提到將於鎖羅盆山腰建一小型水塘,除接駁喉管供應食水予鎖羅盆村居民外,亦安裝了海底水管引水至鴨洲。香港工商日報1960年7月23日報導提及是項工程由新界民政署籌劃,並由英軍及美國經援會合作興建。
慶春約記【慶春約村長訪問:鎖羅盆村】
行山路線: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鳳坑家樂徑>雞谷崗>金龍脊(減龍脊)>鳳坑>谷埔>尖光峒坳>石芽頭>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鳳坑家樂徑
- (沙頭角避風塘>荔枝窩碼頭-乘艇)>山塢>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老圍>(谷埔碼頭>沙頭角避風塘-乘艇)
3. 三椏
曾姓族人於1690年遷入。根據1899年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三椏居民人數為150人。於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中,三椏村民有185人。村內有所三省學校,但早已荒廢 (1)。三椏村有三個地方,一條老圍及兩條新圍。
慶春約記【村長訪問系列:三椏村】(請點選Watch on Facebook)
行山路線: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三椏涌>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苗三、犂三古道)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三椏灣>橫排>印洲塘郊遊徑>三椏灣>三椏村>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小灘>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橫排>三椏灣>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牛屎湖>西流江 – 綑岸)>(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西流江 – 新建郊遊徑)>(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阿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阿媽笏>梅子林>荔谷古道>荔枝窩>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4. 牛屎湖
牛屎湖是荔枝窩曾氏的分支,以耕田及捕魚為生。(5) 翻查1899年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當時並未有牛屎湖人口的紀錄。於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則有55人居於牛屎湖村。 (1)
1965年《工商晚報》報導提到,牛屎湖村有8戶人,原有100多人,但因漁業不景,部分人已遷離,剩下70多人。 翻查資料,原來在1965年3月6日,一艘往來沙頭角與牛屎湖的街渡在榕樹凹附近翻沉,12人當中,8人獲救,船主及3位居民失踪。居民歸咎是次意外為冤鬼作崇所致。從報導得知,當年每天只有一班街渡,是往來沙頭角的唯一交通工具。附近亦曾有多次翻船紀錄,居民擔心意外再發生,性命不保,全島8戶約70多人在3月22日一起搬離牛屎湖村,遷往沙頭角。牛屎湖村頓時變成廢村。
慶春約記【村長訪問系列:牛屎湖村】
行山路線: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牛屎湖>西流江 – 綑岸)>(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西流江 – 新建郊遊徑)>(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5. 梅子林
曾姓族人於1661年在梅子林建村。(7) 據《華僑日報》1963年4月14日的報導,得知當時梅子林村有14戶,80餘人,全姓曾。當時村代表曾提議建路往谷埔,以便利村民。
慶春約記 【慶春約村長訪問系列:梅子林村】 (請點選Watch on Facebook)
行山路線:
- 烏蛟騰>阿媽笏>分水凹>梅子林>蛤塘>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阿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蛤塘>梅子林>分水凹>烏蛟騰
- 烏蛟騰>阿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阿媽笏>梅子林>荔谷古道>荔枝窩>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亞媽笏>荔谷古道>梅子林>蛤塘>梅子林>亞媽笏>媽騰古道>烏蛟騰
6. 蛤塘
范姓族人於1755年在蛤塘建村。(7) 全盛時期有15戶人家,近百多名村民。(5) 1899年《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及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均未有紀錄蛤塘居民的人數。(1)
慶春約記【慶春約村長訪問系列:蛤塘】(請點選Watch on Facebook)
行山路線:
- 烏蛟騰>阿媽笏>分水凹>梅子林>蛤塘>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阿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蛤塘>梅子林>分水凹>烏蛟騰
- 烏蛟騰>阿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亞媽笏>荔谷古道>梅子林>蛤塘>梅子林>亞媽笏>媽騰古道>烏蛟騰
7. 小灘
小灘為荔枝窩分支。1960年代前,曾有20-30人居住,以種植鹹水稻為生。70年代,稻田變為魚塘,租給人養魚。80年代後,10個魚塘也荒廢了。直至近年,因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的設立,才有非牟利團體租用魚塘養殖魚苗。(5) 查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批出的項目,估計是這個「香港有魚:荔枝窩魚苗養殖及香港水域持續發展計劃」。項目引入魚塘育苗技術,於鹹淡水魚塘孵化及育成海水魚魚苗供應給本地水產養殖業。由2017年10月20日開始,預計三年完成。不知何故項目最終沒有完成,只標示為已終止項目。(8)
1899年《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及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均未有紀錄小灘居民的人數。(1)
行山路線: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荔枝窩觀景台>小灘>三椏村>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小灘>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烏蛟騰>阿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最近在 The Common Map 繼里畫坊 的Facebook專頁看到關於慶春約七村的「通名」(即描述地理特徵的名字)。每個描述所在地的地理特徵和自然環境皆不同。這發現確實令人驚喜,也不得不佩服前人對用字的講究,精辟扼要。(謝謝繼里畫坊授權讓我上載其插圖及內容。)
(荔枝)窩: 客家話指「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山谷」
(鎖羅)盆: 高地所包圍的平地
(三)椏: 分岔的地形
(牛屎)湖: 客家語指窪地,不一定有水在內
(梅子)林: 平土有叢木
(蛤)塘: 面積不大的水池
(小)灘: 臨水沙石地
更喜歡繼里畫坊的插圖,清楚、易明且相當美麗。
喜歡新界東北的朋友,一定會喜歡 The Common Map 繼里畫坊的分享,趕緊追蹤呀!
伸延閱讀:
請問「問路石」
沙頭禁區及沙頭角故事館
沙頭角故事館
新界東北行山團
社區重點項目計劃 (北區) ⎯⎯ 改善沙頭角之行山徑及增建設施
(1) 丁新豹、任秀雯。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人文散步》。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2) 阮志。《入境問禁 香港邊境禁區史》。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 有限公司,2014年。
(3) 蕭國健。《探本索微──香港早期歷史論集》。香港:中華書局 (香港) 有限公司 ,2015年。
(4) 阮志。《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蔴坑村說起》。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 有限公司 ,2012年。
(5) 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2010) 建醮委員會。《沙頭角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紀念特刊》。香港: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2010) 建醮委員會,2010年。
(6)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7) 蕭國健。《香港新界東北鄉村之歷史與風貌》。香港:顯朝書室,2014年。
(8)「漁業持續發展基金 – 獲批項目 (截至2022年10月)」,漁農自然護理署 (網上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4日。
參考書目:
北區區議會。《北區風物志》。香港:北區區議會,1994年。
劉智鵬主編。《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 (香港) 有限公司,2010年。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荔誌:「永續荔枝窩」四年回顧及展望》。香港: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2017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