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 / 22-31.3度 / 濕度41-78%
交通:港鐵大埔墟站乘的士,20R小巴或巴士275R (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服務) 往來烏蛟騰
感想:喜歡漫遊幽靜的古道和古村,還有美食,快樂又滿足。
需時|長度:約五小時 / 14.47km
**注意:這條路線略長途,需要體力,建議由熟路人士帶領。需穿著合適,攜帶足夠裝備,以及食物和運動飲品。
Wu Kau Tang>Kau Kam Tso>Sheung Miu Tin>Ha Miu Tin>Sam A Chung>Sam A Tsuen>Lai Chi Wo Viewing Point>Siu Tang>Sam A Tsuen>Lai Tau Shek>Kau Kam Tso>Wu Kau Tang
Feeling: Enjoy rambling along the tranquil ancient trails, idyllic villages and especially love the delicious Hakka food prepared by the local.
Distance and Average Hiking Time: 14.47km, around five hours.
**Points to note: This is a bit long trail, better accompanied by experienced hikers. Please wear proper gear and stock up before you go.
乘的士或小巴來,下車的位置不同,但也是往「九担租」指示方向走。詳情可參看 犁三古道 | 苗三古道 一文,內有說明兩條古道的長度、路況以及要留意的地方。
每次來,溪中生物皆不同,今次是金魚?
不知走過多少次苗三古道 (現又稱作印洲塘郊遊徑)。沿溪旁走,確是開心的。
這已變成本地團的賞紅葉熱點,上次秋冬來,要快步經過一團團人。
我們繼續直走。若往石水澗、石墜下瀑、烏龜潭,則轉右。
前面的分岔路,左上石級可經犂頭石往三椏村 (約4.38km),我們去程選了右路經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往三椏村 (約5.38km)。
繼續直走。若沿左方下去苗三石澗,可看心形壺穴;若轉右上山可經大峒、觀音峒往紅石門。
落去苗三石澗,心形壼穴在前左方。
看完壺穴便原路折返至郊遊徑,續向三椏村方向行。
這個涼亭歷時多年才建成,同款涼亭可在吉澳找到。
天涼,開始多遊人。
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吊燈籠與紅樹林?當然不是,是去福利開餐,哈。
必點客家釀豆腐、手打墨魚丸和這個自家調配的茶。
吃飽後便起步。
今天要去小灘,在十字路口轉左走。
在分岔路口,轉左或右皆可通往小灘及荔枝窩。
我們選了左路。
記得以前來,只見樹林。
讓路給牛牛。
村民回流建屋及開食肆。
打理得很好,必定花了不少心思。
我們沿左路拾級而上。
向荔枝窩方向行。
已廢棄多時的三省學校。
我們轉左走,先上荔枝窩觀景台,然後才返回小灘。
以前走長途,來去怱怱,從沒上過這觀景台。
一邊望小灘。
還有看到遠處的九蘆頭。
去完觀景台,便原路返回小灘。
沿壩邊走。
今次沒有行至壩尾,而在壩的中間位置行入魚塘。記得六年前第一次來便愛上這個地方,當時小灘的魚塘已廢棄。後因魚塘被租用,所以沒有再來。
可能是租用魚塘的人士留下的用具。
小灘為荔枝窩分支。1960年代前,曾有20-30人居住,以種植鹹水稻為生。70年代,稻田變為魚塘,租給人養魚。80年代後,10個魚塘也荒廢了。直至近年,因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的設立,才有非牟利團體租用魚塘養殖魚苗。(1)
查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批出的項目,估計是這個「香港有魚:荔枝窩魚苗養殖及香港水域持續發展計劃」。項目引入魚塘育苗技術,於鹹淡水魚塘孵化及育成海水魚魚苗供應給本地水產養殖業。由2017年10月20日開始,預計三年完成。不知何故項目最終沒有完成,只標示為已終止項目。(2)
沿塘邊走,不乏略密路段。
這是今次2022年拍的照片:
這是2016年拍的。
塘邊的植物只剩下少量。
去過荔枝窩很多次,覺得現在遊人太多,還是過來小灘享受寧靜。
植物頗茂密,只看到小屋的屋頂。
記得前兩次來,小灘有很多有刺植物馬甲子。馬甲子好比天然鐵絲網一樣,以前多圍著農地,令人畜皆不能過,有防盜的作用。可能曾有機構租用過,清走了不少馬甲子。
原小徑走,向小屋方向行。
若前行轉右應該有路返回水泥徑,但我們轉左往小屋。
穿過密林,到達剛才對岸看到的小屋,原來一點也不小,也頗具規模。
到達大宅,便有舒服易走的路。
接回今早來的水泥徑。
原路返回三椏村。若從三椏村來,想由這兒入去小灘,過了郊遊徑C2713標距柱後便要留意。我比較建議從壩那邊入小灘。
原來這段路由北區民政事務署工程部於2006年協助興建,慶春約七村村務委員會立此碑致謝。
返回今早來的分岔路,今次轉左走。
牛牛排得整齊,附近有不少牛背鷺。牛背鷺是唯一不吃魚,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常跟隨牛或水牛,藉以捕食牛經過草叢或水草而受驚四飛的昆蟲;也因常在牛背上歇息,所以得名牛背鷺。繁殖期間,頸和部分背部的羽毛會變成鮮明的橙色。(3) (4)
返回三椏村,當然要坐下來吃下午茶,哈。
來過這麼多次,還是第一次遇見野豬。
吃飽後便沿犁三古道返回烏蛟騰。
想起上次來吊燈籠看日出。
日出去玩,日落歸家,開心。
下次盛夏來再拍過。
著實太耐沒有來三椏村了,天氣稍涼即出發。今天想重遊小灘外,另一目的是來福利吃comfort food。一坐下便見到老闆娘,她第一句便說:「這麼久沒來呀?」哈哈。這兒路況好,又有一定運動量,還有美食,確實久不久便要來走一轉。
想了解多些古村如今天到訪過的小灘及三椏村,可看看這篇 慶春約七村 的專題文章。若想走訪更多古道及山頭,可以看看這篇 在烏蛟騰、鹿頸出發的路線 ,內有30條由烏蛟騰及鹿頸出發的路線及簡介。
今天由烏蛟騰起步,行約1小時50分鐘至三椏村。多走35分鐘至荔枝窩觀景台。遊走小灘花約50分鐘,行回三椏村約25分鐘,隨後行約1小時20分鐘返回烏蛟騰。全天行約5小時。
附近的路線: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三椏涌>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石水澗>石墜下瀑>烏龜潭>石水澗>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小灘>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亞媽笏>梅子林>蛤塘>荔枝窩>九蘆頭>小灘>三椏村>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荔枝窩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新娘潭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橫排>印洲塘郊遊徑>三椏灣>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犁頭石>三椏村>小灘>荔枝窩>鎖羅盆>尖光峒坳>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大峒>觀音峒>紅石門村>乾門咀>盪排頭>紅石門>鹹魚埕>牛頭角>牛角涌>迷椏走廊 (黃竹涌、馬尿水)>下苗田>上苗田>九担租>烏蛟騰>新娘潭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牛屎湖>西流江 – 綑岸)>(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灣>(三椏村>牛屎湖山>西流江 – 新建郊遊徑)>(西流江>三椏灣 – 乘艇)>犂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灣>(三椏村>往灣 – 乘艇)>往灣西頂>(往灣>東灣>三椏村 – 乘艇)>犁三古道>烏蛟騰
- 烏蛟騰>烏蛟騰郊遊徑>媽騰古道>阿媽笏>老虎石頂>攀背頂>荔枝窩>蛤塘>梅子林>分水凹>烏蛟騰
- 烏蛟騰>阿媽笏>分水凹>梅子林>蛤塘>吊燈籠>芬箕托>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亞媽笏>分水凹>荔谷古道>谷埔>鳳坑>雞谷樹下>鹿頸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烏蛟騰山火瞭望台>媽騰古道>阿媽笏>梅子林>荔谷古道>荔枝窩>三椏村>犁頭石>九担租>烏蛟騰
- 降下坳>烏蛟騰郊遊徑>減龍嶺>五肚>四肚>三肚>二肚>谷埔新屋下>白梨山>聚門嶺>金龍脊(減龍脊)>五肚嶺>減龍嶺>烏蛟騰郊遊徑>降下坳
- 在烏蛟騰、鹿頸出發的路線
- 慶春約七村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 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 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此路線地圖
(1) 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2010) 建醮委員會。《沙頭角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紀念特刊》。香港: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2010) 建醮委員會,2010年。
(2)「漁業持續發展基金 – 獲批項目 (截至2022年10月)」,漁農自然護理署 (網上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4日。
(3) 「濕地教室 – 鳥類」,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濕地公園。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4日。
(4) 「生物小圖鑑 – 牛背鷺」 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 Hong Kong Fishpond Conservation Scheme。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4日。
Leave a Reply